中澳两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农业合作关系,1984年双方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中澳农业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两国农业部门高层交往不断增加,农产品贸易不断扩大,农业科技交流不断加强,有效地促进了两国农业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从澳大利亚引进了大量的种奶牛和种羊等优良种畜,动物遗传材料以及旱地耕作等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双边贸易额保持了快速增长,贸易额不断攀升,被认为是拉动澳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6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澳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2007年,中国又进一步成为澳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出口去向国,两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413亿澳元。中国需求已成为促进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
目前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羊毛进口来源国、最大的大麦进口来源国,第二大食糖进口来源国,第三大小麦和棉花进口来源国,也是中国油菜子和菜油、乳制品、牛羊肉和动物生皮等农产品的重要进口来源国。但是,在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进口澳大利亚奶牛质量有问题。随着进口澳大利亚奶牛数量的增加,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澳方提供的奶牛缺少系谱证明、引进奶牛中患病的较多、奶牛个体差异较大、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售后服务不周到等。
(二)两国农业合作的主要渠道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澳农业合作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局面,成效也在多方面得到了显现。目前,双方的农业合作主要有四个固定的渠道,即:与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对口合作机制农业联委会(ACACA),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联合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与澳大利亚发展援助署(AusAid)之间进行的发展援助项目,与澳政府签署的中澳农业技术合作计划(ATC)。
1、与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ACACA)的合作
1984年,我部与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签署了《中澳两国政府农业合作协定》,并成立了中澳农业联合委员会。根据协定,会议每三年在两国首都轮流召开。合作领域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研究等方面。20多年来,通过中澳农业联委会,双方交流的互惠项目已达190多个,交流人员达980多人次。现在,中澳农业部间的农业合作联合委员会已成为推进两国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
2、与澳国际发展援助署(AusAID)的合作
中国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是我国与该署合作归口管理部门。1981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澳促进发展技术合作计划协定》。中国与澳发署的合作旨在通过双方技术专家的合作,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探索适合我国农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援助项目的领域包括农用飞机、动物检疫、水果生产加工、奶牛育种与牛奶生产、农业持续服务、小流域治理、种子商业化等内容。到目前为止,澳发署前两期项目中由我部完成的农业援助项目有12个,总投入为3747万澳元。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澳对华开发援助正在减少,目前农业领域合作项目基本结束。
3、与澳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的合作
自1982年双方签署《关于促进农业研究发展合作计划议定书》以来,共同执行了87个各类合作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与我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委等),但主要还是农业项目,目前正在执行的项目有25个,据澳方统计,25年来总共投入7000多万澳元。合作范围涵盖了动植物育种、种质资源交换、农业教育、动植物检疫、农牧场管理、水土资源保持、农畜产品加工、贮存和运输、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通过项目的开展,澳方向我国提供了项目所需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先进技术,培训了农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提高了项目单位的农业科研水平和手段。
4、关于实施《中澳农业技术合作计划意向书》项目情况(ATC)
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澳期间双方签署了《中澳农业技术合作计划意向书》。根据双方商定,澳方从2007年开始,安排了550万澳元项目资金,与我开展为期四年的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澳方已批准的项目有:(1)举办两期“奶牛管理培训班项目”;(2)开展“中国细羊毛营销体系建设和西部牧区牧民的增收”技术培训项目;(3)启动“牲畜改良和草地管理体系建设项目”。
(三)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对农业科研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投入力度较大。农业科研开发工作主要由州政府承担,约占50%,接下来依次是联邦政府(约占26%)、高等院校(约占14%)和商业企业(约占10%)。这些研究开发工作中有大约30%是受农村研究公司的委托开展的。
澳大利亚现已拥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主要农业科研机构有: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政府部门如资源环境部及其研究机构,大学的农业研究所/中心,州农业部及其研究机构,企业协会如谷物协会(GRDC)、甘蔗种植者协会(CA)等的研究机构,以及联邦政府外交部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科研、开发和国际合作协调组织。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研大体有两个系统,其主要代表机构是合作研究中心CRC(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和研究发展公司RDC(Research & Development Corporation)。CRC与RDC科研课题立项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实现了科研来自于生产、服务于生产这一宗旨,他们直接关心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使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充分调动企业投资农业科研的积极性,解决了大学和研究所的部分研究经费。澳大利亚非常注重科研、教育培训、推广、产业化的整体协调和商业实用性,与企业、外贸、个体农场联合开发一体化。目前,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四)双边农业科技合作重点
1、小麦科研领域。
(1)小麦转基因技术。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植物研究所(CSIRO)在植物RNAi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他们利用RNAi技术成功地选育了高直链淀粉小麦品种、无棉酚棉花品种和亚油酸含量高的油菜品种。
(2)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鉴定技术。小麦矮腥黑穗病是高度危险的小麦病害,在美国和加拿大流行,目前仍然是我国进口小麦的检疫对象。快速鉴定矮腥黑穗病菌对于防止小麦矮腥黑穗病进入我国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动植物疫病研究所已经建立了矮腥黑穗病菌的快速鉴定方法。
(3)小麦秆锈病Ug99的防控技术。2008年,澳大利亚联邦农业研究中心已经资助我国农科院何中虎等六名小麦科学家赴澳参加了双边科学家论证,共同推动在小麦秆锈病领域的合作研究。目前,Ug99已经传入南亚,有随时进入我国小麦产区的危险。
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域。
(1)实验室设计管理思路。维多利亚州基础工业研究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耗资2000万澳元建立了澳大利亚最先进的生物技术研究室。实验室从DNA提取、基因分离和鉴定、基因转化一直到组织培养等流程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人员配备合理,从后勤管理人员、温室管理人员、计算机管理人员、实验室辅助人员到岗位科学家等也构成一个整体。
(2)研究平台设备施行共享。西澳的Murdoch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是一个公共实验室,研究设备统一管理,费用由西澳州政府、大学和研究项目共同分担,所有研究设备共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分子遗传研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大大提高了研究设备的利用效率。
(3)提供社会及企业公共服务。维多利亚州基础工业部(Horsham)谷物创新中心和植物生产科学平台拥有良好的品质测试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ACT(Australian Grain Technologies)育种公司可以租用谷物创新中心的研究设备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所与种子公司、分子实验室与育种课题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作物的育种水平,又能提高研究设备的利用效率。
3、作物育种体制与机制。
(1)独特有效的作物育种支持体系。澳大利亚采取谷物协会与政府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澳谷物研究发展协会(GRDC)每年从农民生产粮食的利润中收取EPR(每吨2-3澳元),政府通过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再匹配40%的经费,用于育种前期研究、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三个方面的工作。这一体制保障了小麦育种科学的持续发展和生产需求。
(2)与经济贸易需求紧密衔接的机制。澳大利亚的农业科学研究始终把创造好的技术、品种,解决农业生产、经济、贸易发展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澳大利亚小麦育种前期研究(上游)的内容和经费使用,坚持由研究所科学家与育种家(杂交育种)共同讨论决定。前期研究从立项一开始就确立了为育种者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或直接为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服务的目标。整个育种体系运行中分工明确,大学和研究所只从事育种前期研究不搞育种,如抗病和抗旱新基因发掘、分子标记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新种质、新材料创造等。育种公司负责品种的杂交选育、区域试验、鉴定等。种子生产和销售则由专门的公司负责。